育儿书籍的阅读#
秋招告一段落,能面的几乎面完,剩下的多半是听天由命。
国庆以来看了许多亲子教育类书籍,具体案例分析的有《少年发声》、《我为孩子打突围战》、《教育的另一种可能》;理论实践的有《正面管教》、《教练式父母》、《笑得出来的养育》等。本是随手翻阅,不曾想真的领略到主题阅读的妙趣。其中陈瑜的书最为推荐,不光是做父母的、做孩子的,其文字内容对于我这种游离于亲子之外的成年人也锥心刺骨,常引我沉思。
本来微信读书上各种帖子最令我瞧不起的词汇便是原生家庭,我想那实在是懦夫所为,独立且自强的人格应当只归因、不批判,径直去解决问题。但看了这许多书本,我见识了好与差的教育分别是什么样的,更想到自己所受教育确实不是遵从天性、予我自由的。天下父母哪有完人,本人近况又颇不顺,两相对比不免恶念丛生,昨夜恨极时,胃部隐痛不止,肺进气亦艰难,才知道思伤脾、悲伤肺确有其事。再看那些说到原生家庭的帖子,确实是父母孩子均可怜的一对,只愿做父母的,能多听听孩子真正想说的话,做孩子的,也能更韧性皮实些而可以受住这上天所给的折磨吧。
主题阅读的概念出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大概是讲阅读的最终层次便是针对一个问题或者一门学科,做多方对比的、大量且广泛的阅读。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
这就是所有这些书想要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毕业生增多而岗位减少,全民皆卷而劳而不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越发尖锐。若这些书本没有夸大、编造的成分,我想我确实抓到了一些共识。
最为核心的思想是这样的:任何孩子都是有向好的天性的,就像任何的生命都有发展自身的本能一样。父母长辈要做的,只是顺应这样的天性,不是管理、不是教育、更非打骂。
具体到实操上,则对应着围绕自由的这三点:
-
给孩子自由:如果孩子不想写作业,那么就不写作业,让它自己面对老师批评、知识掌握不牢固、成绩下降等等一系列后果。真实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无可无不可的,每一个选择对应一个结果,从来没有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如果孩子不写作业,却能应付好老师且管理好成绩,那这足以说明作业本身并非必要,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同理,夏天冬天增衣减衣,出去玩要玩什么吃什么,都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选择然后得到后果,让世界去教会它。
这里的终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读什么专业、选什么工作、与谁交友、和谁结婚,如果在小事上不让它多尝试多学习,何以决定大事呢?寒窗苦读十二年,突然要填报专业,一下慌了神,无自由则无意志,无意志则无目标,只能去找某某专家花钱买个心安了。
-
帮助孩子,拓展孩子自由的边界:孩子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如何做,比如想要学习绘画或者数学,此时做父母的就可以作为帮助者的角色,寻找网课、咨询老师或者干脆亲身指点。或者干脆父母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问孩子对哪个最感兴趣,或者观察孩子有什么样的天赋,再去挖掘提高。家长从来没有作为引领者,去干“玉不琢不成器”的这类事情,而是帮助、观察,家长是孩子的投资人,哪有投资人教创业者做事的呢?
-
兜底,让自由拥有支点:孩子也许喜欢音乐,但没有成长为知名音乐家的才华;孩子也许喜欢烹饪,但没法进驻米其林酒店;孩子也许喜欢编程,却踏不进互联网企业的门槛。那此时家长如何做呢,如何反应呢?否认、怒骂、逼迫,这一辈子就算白费?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帮它看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家长又有多么从容地来帮助它活得开心且有价值。
我看到了帮孩子找教培资源,当音乐老师的家长;我看到了帮孩子联系动漫创业公司,让孩子参与实习的父母;我看到了能让孩子可以选择海外读书的父母;我看到了帮助孩子创业,一起在小区内售卖烘焙点心的父母;更多的,还有无论孩子在外面做什么,总给孩子留一口饭,留一点光的父母。
此外,真正教育卓有成效的案例中,没有一位家长是全身心铺在孩子身上而没有自己的事业的。这不一定要去赚多少钱,做多大的生意,管多少人,自由职业者有,社会活动家有,勤奋上进的打工仔有,不论家长做什么,但只有靠着事业,才能展现父母是如何与社会交互的,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如何学习提高自己的,如何解决问题的。言传无益,身教才可。
一个经典问题:不管,孩子学坏了怎么办?
我只回答这个好了:不管,孩子一直打游戏怎么办?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当一个孩子只能选择冰激凌和吃泥巴的时候,它肯定会去吃冰激凌。但是如果它有可口的饭菜可吃,也许就不会一直吃冰激凌了。
所以反思两点:父母自己的空闲时间在做什么?父母有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自然科学、科普知识、劳动实践、文学欣赏、伙伴陪伴)?
哎,父母的行为自不必说,精神世界相关的这些词常令人联想到辅导机构,或者用以应对国外学校面试的那些作秀。可是真实地做一顿饭,到河边钓鱼,到山里挖蘑菇,和朋友逛博物馆,去参与社会活动,这些是多么有趣的事情……算不务正业么?
如果这些都做到,孩子仍然喜欢玩游戏,那这游戏必然不可能是简单重复的,肯定有一定深度,那么倒要想想,是否可以让孩子将游戏玩出高度了。专注如此,何妨以此为地基去广泛地学习与交游呢?玩竞技的,可以去学心理学、学资源配置、学战争;玩创造的,可以学审美、学建筑、学项目管理……这何尝不是爱好引领学习的康庄大道呢?
反思自身所受教育#
我觉得我所受的压根算不上教育。我对电脑游戏上瘾,除了游戏我的生活就只有刷题考学。
我像是瘾君子,而我的父母垄断了我的毒源。
初中、高中,靠着每周固定时间吸一口,支撑我一个周的学习动力。
我从不会想我要什么,我不会想我活着要做什么,我不会想我未来的职业与人生。我像拉磨的驴,一圈又一圈,只是为了食槽里的糙米。
若是考得好,这份生活便能维系下去,若考不好,则是天崩地裂。“因为我才不离婚”,我听了许多遍,但年幼的我想的只是要继续打游戏而已。
幸而运气好,这脆弱的弦只在小学六年级绷断过,那时我尽了力气仍然考不到高分,父母生了气便不给我玩游戏了,我差点寻死。不敢想若初高中有类似经历,要如何继续下去。
吸毒式的玩耍,让我将学习刷题之外的时间全部投入游戏,带着极大的情绪发泄倾向去玩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玩出深度,只是无效的简单重复。而且几乎没有社交、没有好奇心、没有与自然的接触、不会做任何家务,完全谈不上有什么“童年回忆”。
说来好笑,初中时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是周末时光,比起和这个女孩子出去玩,我还是选择了在家打游戏……
我幸运吗?很幸运,靠着这种简单到极点、容错率极低的机制也能考上还不错的大学。至于不幸的那一部分,还是忘却吧。这点痛苦相比于更不幸的那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至于我丢掉的好奇心、同理心、稳定乐观的心态云云,让我自己去负责吧。
大学时我的大脑闲置下来,没有在后面催逼的人,看了许多书,好像抓到了一些模糊的脉络——这么下去不行,也许我活着确实有别的意义,虽然还是没有想明白。如今已切断与家父的全部联络通道,至于“家”,也是缺乏好感的地方。但父母确从不亏欠我什么,教育上的手段,也只出于认知上的局限而非主观恶意,经济上赡养父母会是我自愿履行的义务。
如今放弃保研资格,踏出既定赛道,将会面临什么我一概不知。我只希望可以在 20岁 ~ 30岁的这段时间内,给予自己充分的自由,多尝试、多观察、多成长。
我的童年,自今日始。
闲谈#
还想聊聊两件事,一件是关于我的生育观。在搭建起这些感性认知之后,我亲身养育孩子的条件更加谨慎了。除非我做到这两件事:
- 想明白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自己想要什么。
- 能在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情况下,赚到足够养活家人的金钱。
若我自己还没长大,我要怎么去养孩子呢。
还有一件是关于看书时看到他人的评论。教育的话题向来为人关注,其间看到了许多家长质疑自由本身的意义,以“普通人”自比,仍然认为顺从应试教育是孩子唯一的活路,考不上 92 双一流便是踏入鬼门关,活着就是多余。开始觉得可憎,后来觉得可笑可怜,现在则没有感觉。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讲述自己的认知,谁又能保证自己是对的呢?这种认知并不会跨过屏幕伤害到我。
想要反驳,那就一有机会就去做一个给予自由、顺应天性的家长吧。给他们看看,这不是天方夜谭。我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