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eds' blog

Back

日常问题#

决策是一个极其困扰现代人的问题,至少极为困扰我。

小到去哪里吃饭,周末做什么;大到就业入职,婚姻生育。这些决策深刻地影响着生活质量,“如何决策”是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决策#

理论总结#

核心在于两个部分:决策之前,如何提高决策的质量(提升胜率)?决策之后,如何反思决策,提高下一次的决策质量(加速迭代)?

还有一个附带问题:如何减缓选择困难。

牢记下面这三句话:

  1. 决策结果不代表决策质量。
  2. 区分重要事件与非重要事件。
  3. 实践优于数据,数据优于评价。

下面一一解释。

“决策结果不代表决策质量”。90%概率获胜的决策,仍然有 10% 的概率会输,假如我们运气不好输了,不能责怪自己“要是不这么决策就好了”,因为从决策质量上看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决策。“非战之过也”,不外如是。反之亦然,一个获胜概率 10% 的孤注一掷,即使胜利了也应该后怕,而不是得意。永远不要从后视镜看自己的决策。

“区分重要事件与非重要事件”。每一个当下都很重要,但是“今天中午吃什么”和“我要去哪里工作”显然重要性不相等。而”我去哪里工作“和”我和谁结婚“的重要性则略显模糊。那么如何给所有的决策都取一个量化指标用来评价它的重要性?答案在于这个决策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持续时长。“中午吃什么”的影响最多延宕一周,再难吃的东西,也不会让你在一周后吃午饭时吐出来,“择业”的影响,则影响 5 ~ 10 年(一个经济周期的长度,参考 A 股指数)。根据决策的不同重要性,我们可以采取激进或保守的策略。

”吃什么“是不太重要的决策,那么就可以很随意,吃昨天吃过的,吃街边左手侧第三家店,吃xx软件推荐榜第2名,都可以。不妨尝试些新东西,因为成本很低。

“实践优于数据,数据优于评价”。如果决策的每一个选项你自己都选过,那么你不会有任何犹豫,这对你就是开卷考试。但如果你没有选过,那么你就需要依靠别人的实践。别人的实践最好是量化的数据形式,比如说计算机行业应届生的平均月薪是 1.5w 元,食品销售行业应届生的平均月薪是 5k 元,在多个不同的数据源中取平均数之后仍然类似,那么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决策支撑。如果没有数据,也不要流连于具体网络评价的细节。要么将网络评价转换为数据:“在关于 xx 的 100 个话题中,有 80 个是负面相关的”,要么抛硬币。

如果既没有实践,也没有数据,那么这对你无异于盲选。非重要决策可以直接抛硬币,如果是重要决策,选择最差结果更可以接受的那个。如果连最差结果也不知道,且你还必须当下就做出决策,没法调查研究,那么也抛硬币就好。

值得思考的是,国内高考到填志愿一般只有 2 ~ 3 周时间。实践各种岗位是不可能的,那下降到数据层面,只有上述平均薪资这类可以量化,诸如爱好、就业环境等却很难。所以报志愿的同学们要么随大流,要么听信割韭菜的砖家,要么盲选。

除了有条件的人家要尽早开始让小孩接触社会实践、金钱流动与职业内容,更多无条件的人家,则要主动培养小孩的金钱观与人生观,尽快让孩子对各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有一个概念,根据数据做选择,总比根据偏见来选择更好。

秋招反思#

下面是我自己的实践环节。分析我秋招中的各个决策。

是否保研的决策

选项:

  1. 接受保研
  2. 放弃保研

决策影响时长:10 年,属于重要决策。

决策结果:决定保研之后,会略微影响实习转正,可以极大地缓和家庭矛盾,最差结果是秋招落空,保研本校。放弃保研之后,最差结果是秋招落空,前往不知名小厂工作,有极低概率灵活就业。

额外影响:决定保研之后秋招成功,撕毁保研 offer 会造成本校保研名额以及个人名誉受到影响。

属于重要决策,秋招成功率未知,应当优先选择最差结果更可接受的那一方。所以我应当接受保研。

犯错:

  1. 过高地衡量接受保研后又放弃的名誉影响。因为这只可能是我秋招成功进入大厂,而进入大厂后,“同校生”的人脉影响相较于体制内等较小。
  2. 过高地估计秋招成功率。这是由于春招的顺利与舍友的样本,导致我错估了秋招成功率,这犯了“评价高于数据”的过错。提前收集应届毕业生人数、计算机行业的应届供需数据,这才能作为决策支撑。
  3. 没有收集本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这个数据有利于我在选择放弃保研后缓解家庭矛盾。

扔掉后视镜:

  1. 当时我并没有规划人生路线,还沉浸在“我喜欢或者不喜欢”,“我想要或者不想要”之类的迷思之中。犯错在所难免。

何时进行岗位投递的决策

选项:

  1. 2025.8.15 离职后立刻开始秋招。
  2. 先学习以及制作 AI 相关项目,2025.9.15 时再开始秋招。

决策影响时长:10 年,属于重要决策。

决策结果:2025.8.15 离职后立刻开始秋招,更容易找到开发岗位。2025.9.15 开始秋招,有一定几率增加 AI 岗位的获得。

犯错:

  1. 错估秋招成功率,同上。
  2. 错估 AI 岗位要求,AI 开发岗位不是我凭借一个略好的本科学历加上仓促完成的个人项目就可以应聘的,我应当找足量的同学历 AI 岗位应聘简历进行观察,才能做出相应的决策。

扔掉后视镜:

  1. 同上。

关于秋招结果

虽然最终我在经历 2 个月折磨后获取了心仪的岗位 offer,但是决策结果不代表决策质量。这无疑是一场缺乏数据的盲赌,这次我运气好,赌赢了,下一次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次终于让我感到自己成长了一点……

书籍推荐#

  1. 《对赌(实践版)》(扑克高手带你剖析决策迷思)
  2. 《自私的基因》(现存的比例实际上是自然与社会的博弈选择)
  3. 《博弈与社会》(样例丰富,大开眼界)
  4.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用贝叶斯思维优化决策,用公式替代直觉)

公众号推荐#

  1. 纯牛马的救赎
  2. 人间罗盘、记忆承载、记忆承载3
Comment seems to stuck. Try to refresh?✨